大创业家读后感(实用五篇)。
大创业家读后感 篇1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听大人们讲故事,我常常惊讶于他们的脑海中怎么会有这样离奇美妙的童话,直到我认识了书。一个午后,我从爸爸的书橱中随手抽出了一本名为《创业故事》的书。我好奇地翻阅了起来。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方是一个农村姑娘,她来到城里给林姐当保姆。一日清晨,林姐为自己的女儿买衣服,碰巧小方也要上街买菜,两人说说笑笑,林姐决定让小方帮忙挑件衣服,也顺便让她长长见识。谁知小方挑回衣服的当天便交出了辞职书,原来她看到这家童装店生意那么红火,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希望自己也能开家童装店,当上老板呢!没过几周,小方的童装连锁店在总部的帮助下开张了。小店在她起早贪黑几个月的努力下生意十分兴隆。
书上写到:成功的创业需要机遇与奋斗。我认为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是这样。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把握住了它。当你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时,同时也要作好为它奋斗的准备。对于科学来说,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对于生活中的你我而言,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畏惧这么多的付出,因为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当然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败乃成功知母,没有失败的经验,就不会有成功的收获。失败就像一枚指南针,引导我们迈向成功。不要因为半山腰的拦路虎就失去了信心,或许只要再向上攀爬一步,就可以得到成功的宝藏呢?前功尽弃显然对自己不利,我们应该努力地继续前进。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大创业家读后感 篇2
我认真地读完了由吴晓波先生编著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xx上、下部分。
读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同时,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阅读这段30年的企业史,让我开始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地思索中国企业成长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过去30年的辉煌。这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我的行动指南是多么地准确与英明。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企业30年的发展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它不仅仅仅是企业的发展,更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此外,人们的精神礼貌有了必须的提升。
由吴晓波先生编著的《激荡三十年》中提到的数据及案例中,我们能够观测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痕迹。
单从GDP来看,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到20xx年的300670亿元,20xx年的GDP为30年前的近83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潜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大创业家读后感 篇3
很好的书,读完这本书,掩卷良久,憋出这么一句。
这话是赞扬,这本书确实很好。对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企业史这块写的好的。作者的言论间,罕见的出现了历史学家的沧桑感。可以和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大败局》对照着看,可能收获更大。
对于,过去的30年,无疑是中国跌宕起伏,变化最快的30年,没有之一。如果从24史的角度看,除去五胡乱中原,蒙古破华夏,这30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那是在屠刀的逼迫下的被动巨变,而这是中华民族在蹒跚崎岖的路途上的毅然决然选择。
当柳传志离开中科院计算所,张瑞敏贴出海尔第一张车间守则,马云在自己家描述中国黄页,李书福修起第一辆摩托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知道这是多么伟大的开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但是还有无数的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迈出了对于民族对于种族对于国家的光荣抉择。虽然很多人没有留下历史上的一点记忆,但是这是一个群体性的形象,一个民族性的命题。作者还是很成功的做到了。
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判断;或者可能有,但是太琐碎,没有逻辑体系。这是作者和太史公,班固远的区别吧。
当然也别强求了,太史公言,几人可言呢?
大创业家读后感 篇4
知道王志纲是从《大盘时代》开始的,王志纲因成功策划广州碧桂园、奥林匹克花园、星河湾等楼盘而一举成名。学者、记者、制片人、战略策划人,阅历丰富颇具实战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是王志纲的人生目标。
前段央视一套《我们》栏目发起“20xx百名精英荐书”活动,王志纲推荐的三本书是《资本论》、《明朝那些事儿》和《谋生》。经济危机的发生让更多的人走入迷茫之境,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物价上涨,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生存的,在大势下如何去走平顺人生、传奇人生和成功人生?王志纲以其丰富阅历娓娓道来,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物人生起伏为案例,讲述谋生哲学。
(一)危机也是转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
华尔街在中国象征着财富神话,它可以让一些人和一些企业短期内成为财富巨头,这让众多的企业开始学习华尔街模式。华尔街的教唆让所有的年轻人相信未来的美好,由此催生一系列的经济泡沫。这场经济危机让西方人开始重读《资本论》,以图寻求解决之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类社会最最根本的问题是公平与效率。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是中国也遭受经济的危机的影响,认清当今国际、国内大势,是年轻人谋求长远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小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区域间的合作。
(二)案例沉淀出方法论
王志纲工作室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数百个案例为王志纲工作室沉淀出王志纲的战略思想。早期王志纲以记者身份走南创北为王志纲战略策划提供了丰富的一线资料。
“‘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你如果不具备一个在众人当中最强的东西,人家没有必要跟你交换,你就永远被边缘化。”一个人想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学会沉淀自己知识财富,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让别人相信你,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功过程。
(三)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首先必须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是自己能够建立舞台还是自己需要在别人的舞台上才能展示?所以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要难,要学会从几十年的生活去分析自己,弄清楚自己的优缺点,认清“我是谁”“我在哪里”。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机遇”,这些机遇究竟是适合自己光明大道还是诱惑要理清,人生路上诱惑实在很多,它常常披着机遇的外衣,一不留神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生就完了,走上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也就是一条不归之路。
有的人规划自己的人生,从眼前状况着眼,完全是按照理想化的发展模式给自己定一个框框,这样走下去,大势在变,人在变,到头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觉得奇怪,最终走入死胡同。王志纲提出生涯规划倒推法,就是着眼于长远,你将来希望自己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根据这个目标往回推算你所应该经由的路径。
大创业家读后感 篇5
激荡三十年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年1978年至20xx年的30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时期。这本书来自机器人小度的推荐,它告诉我国有企业是如何崛起的,私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市场经济是怎么提出来的,互联网领域是如何席卷中国的……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房子、钢铁、可乐、电脑等等,他们是在何种境地下衍生出来的,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换一种角度而言,我认为,虽然我们不是一定需要知道这些事实,但去认真了解一下,可能我们会更加理解我们的国家。即使她在很多方面让我们失望了,至少她在其他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确很努力。
出人意料的,这本书开篇就说“此前的中国不堪回首,一场长达20xx年的文化浩劫几乎让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要称赞这位学者的勇气,明确点出了文革的错误,还是在20xx年前,民众的包容性还不那么大的时候。为了说明中国此时的窘境,我想用一些数据来表示,“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的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3%。”银行几乎全是国家资产,国民手中握而无一物。感谢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还应感谢他的理解与包容,他首次向国民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文革刚结束没几年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小平同志眼光的犀利。
“无知”是幸运的。“如果在1978年,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竟然有这么大,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追赶的勇气。”1978年的中国人民因为闭塞,不知道自己与世界竟存在大的差距,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万事开头难,我们都清楚,有个好的idea是第一步,但实践才是关键。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钱”从哪里来?“钱”真的太重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无比辛酸,但事实向我们证明它的正确。第一次尝试将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租出去,深圳顶着“卖国行为”的质疑与压力,“一意孤行”。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有妖魔作怪,一条路想要走通很困难。况且,事情往往不会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到那时,我们又要相处新的对策去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北方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年最受欢迎的之夜排名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读后感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为科学家、医生、教师。与现今的反差实在过于明显,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地指责国民的愚昧,试想一下,在饭都吃不饱的窘境下,拿什么去发展国力。
有日本学者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最后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这描述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但是甚至不用细想,现在也是这样。
“在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时候,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一定在广场的背后。”26岁的年轻人丁磊在广州创办了网易,年轻的软件工程师王志东在北京创立了新浪,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人张朝阳雄心勃勃地创办了搜狐。1999年,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股闪亮登场。这样的机会似乎给了我们大学生奋起的理由——抓住机会。但是,机会在哪,那些成功的商人,怎么说也是有头脑有底蕴的,所以,肚子里没点墨水的话,还是先好好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