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教案(优选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李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浪淘沙李煜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
2.在诵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学生自己能说出李煜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词的知识介绍
1、 词的概念:词是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名称因其特点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2、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3、词的发展历程: 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大盛于宋代、衰于南宋末。
4、词派按一般可以分两派:
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姜夔
(二)创设情景
1、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2.李煜生平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锺隐、莲峰居士等,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佛教。文章、诗、词都精通。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文学艺术家。李煜二十五岁(961)继承父业做南唐国主,史称后主,四十岁(976)时被宋灭国,俘至汴京;九七八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的七月七日,即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被宋太宗使人以牵机药毒死,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词在文学史上却享有崇高的声誉。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①学生根据歌曲几多愁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
②然后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独再朗读全词。
2.文本探究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被俘押在北宋汴京,失去了帝王之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会引起他对往事无尽的回忆,勾起他的烦恼。“往事”既有与大小周后的恩爱、歌舞宴乐的快乐,也有对听信谗言错杀忠臣,小人误国的悔恨。这句话问得不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意图: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景物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他离开故国,囚禁汴京已过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且与开头词句相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春风相同,景物相似,但自己的处境已是天壤之别。(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虚词的表达作用。)
③在新的一年的春风之中,作者为什么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明确:“不堪”为不忍心之意。词句意思是作者说他不忍回首月明之中的故国。与前句相联系,春风之中,月明之下的南唐故国一定是风景怡人,可自己再也无法欣赏,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表达了他想见而不得见故国江山的沉痛心情,这也即“不堪”之意。(意图:让学生理解愁苦的根源——亡国之痛。)
④有的版本认为“应犹在”为“依然在”,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应犹在”好。因为“应犹在”表示一种推测、不肯定的口吻,这和李煜离开南唐已有两年的处境是一致的,和“只是朱颜改”一起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南唐故国的眷恋之中的辛酸,突出的是物是人非之感;而“依然在”则是十分肯定的语气,在体现某些变化的程度上稍弱一些。(意图:探讨语言内涵,只要学生言之成理,体现出物是人非之感即可,不做唯一、绝对化判断,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词句的意蕴,非有一个标准答案。)
⑤欣赏、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了愁的多,而且绵绵不断。以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综合运用,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一气呵出,就像作者把内心愁情喷涌而出,把愁情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并赋予抽象、无形的愁以具体的`形象并且可感。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此句可作李煜词的评语,盖因李煜词中愁情如是者多矣。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也是对李煜词感人的最好阐释。(意图:通过名句赏析来体会词中语言的表现力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全词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愁情的?都表现哪些愁思?
明确:①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人生短暂、物是人非,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与“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形成对比,一脉相承,强调了宇宙自然无穷与人生岁月之短暂。如此回环往复,写出了词人心中的波涛起伏和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②运用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愁思如江水汹涌,连绵不断。 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春花秋月”、“东风”、“月明”、“雕栏玉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景物对表现李煜的愁绪都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以上方式来表现了李煜对往事的哀悔、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亡国之痛,这些愁思之中亡国之痛之根本,是哀悔往事、物是人非之感的基础。
(意图:通过梳理、总结全词,让学生理解、把握词人的艺术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堂小结
李煜亡国之后,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词作中以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要内容,写出了震撼人心的词作,这正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他的词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淳朴的感情,引起许多人的感情共鸣。以清新、白描的语言表现浓重的亡国之愁,形成了李煜词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古代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之一。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既准确地概括评价了李煜的词史地位,同时也盛赞了李煜以自己的亡国之愁为主要抒写内容,在词的内容上及词史上的开拓性贡献,《虞美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再次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意图: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对作者进行总体把握,与前面的作者介绍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四)延伸拓展
阅读李煜的另一首词,完成作业: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1、课外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2、以语言为切入点,进行语词、意象分析,以活页作业形式,写出对这首词的鉴赏性文字。
浪淘沙李煜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艺术风格,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关于李煜的历史故事、优秀词作。指导学生诵读,并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词,充分把握文本差异这个切入点。sxW9.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与情韵;了解本词体现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对重点句子的深入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述与启发有效结合
学法:诵读法、分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文件:邓丽君的《几多愁》,通过音乐旋律让学生们整体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因为李煜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子,历史上的项羽也是双瞳子的。古代迷信说法相貌不凡的人一定是帝王之相。因此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李煜的哥哥李弘冀对他是颇为忌惮的。为了避嫌,也为了韬光养晦,李煜采取了避世的生活态度,整天花前月下、饮酒赋闲,所以号钟隐、莲峰居士。)他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前期的词风感染了明显的轻靡绮丽色彩;后期的词风呈现出苍凉沉郁的格调。词风的变化源于词人生活环境、人生遭遇的改变。975年,宋朝军队攻占金陵,俘虏了后主。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亡国之后的阶下囚生活,让他的词转向对思乡之苦、离家之痛、亡国之恨的书写。
987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并命令乐工进行演唱。当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并赐“牵机药”(牵机药乃是古来帝王要将近臣和妃子赐死时所用的毒药)毒死了李煜。因此《虞美人》就成为李煜的绝命词。因此有人就说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首普普通通的词怎么会要了李煜的身家性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再走近李煜、走近他的作品吧。
(三)诵读指导
诗歌教学应该重点强调诵读,让学生读出诗味才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抑或者是今天的新课程理念都将朗诵定格为诗歌教学的重心。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排除字词读音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可以播放名家诗朗诵片段,朗诵能力好的教师也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这门艺术的语言魅力。然后进行具体的诵读指导:
1、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楚哀怨
2、整首词的高潮部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几多”、“一江”要进行重读,进而将心中怒不可遏的愁怨喷涌出来。“愁”与“春水”需要轻度。“向东流”需要将声音延长,进而体现出愁绪的绵延不绝。
(四)分析品鉴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