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网

导航栏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6-13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合集1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11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

我了解自己么?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甚至会想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书的内容很浅显易懂,书的名字就像发掘自己无限的潜能一样,可是越看到最后越觉得自己迷失了,当看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我呆愣了,唯心论让我一直觉得什么事情都是跟着自己的心态去完成,而没有深思过、了解过自己。可能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吧,但我真的.被它震慑到了,它让我看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更让我确定了自己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内在,更应该去反思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与阴影,不要浪费自己的能量在已经发生和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如何实现自我,取决于自己的内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更取决于“你自己”,生活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它们的乐趣。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2

“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欢乐我该如何当自我生命的主人”想必很多人都这样问过自我,在都市生活中的我们常会感到迷失和疲倦,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而这本书则掀起了对心灵探索的高潮,书中涉及很多对心、追求的探索,对幸福的定义,对生活的态度。

书中描述女主人公与一位老人的谈话,中间穿插些结合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涉及工作、情感、性格、人际关系,这是一本“现代修心书”,作者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这四个层次,供给者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书中的种种提议,让读者获得身心的疗愈,作者用心良苦,在字里行间,用心与烦恼的人们耐心交流。书中的老者是智慧的象征,意在告诉读者要善于和自我内心深处的智慧老者交流,抛开世俗现实世界的困扰和面具,发现潜意识里真正的自我。

你可能在忙碌中渐渐忘了自我追求生活的最初动机;你可能带着面具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在遇到挫折失败后不愿应对自我和周围的环境;你穷尽一生追求的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费尽心思争取的可能最终使你失去了欢乐,此刻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无所适从,而这本书恰恰指明了方向,要看得清内心深处的自我,我们所追求的“爱、和平、幸福”才有意义。

“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能够是一个灾难,也能够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完美,并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在书的最终,老人这样鼓励着主人公,如果我们耐心剥开它们一层层的外壳并且将这些礼物细细品味,那么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3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中国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通过与身体联结开始,慢慢的,你就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会渐渐明朗起来,你吸引的、你召唤的都会慢慢跟着你来了,或者说相同频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更多更长远的修炼,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身体联结的浅层,不能单单依靠跑步、冥想,应向深层次发展。同心圆往外,下一层就是情绪,情绪就像能量一样,每天围绕我们、牵引着我们。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比如新闻里经常看到的,读后感.类似去面馆吃面发现涨价了,就把老板给砍了;在医院和人发生口角,结果年轻小夫妻一死一伤;新手妈妈因为被老公责骂把孩子扔下5楼,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呢,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人的情绪与认知有着很大的关联,认知层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绪,所以单纯地学习掌控情绪不如说努力提高认知,有多种方法,读书,健身,冥想等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类:“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车,这是上天的事,你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堵车着急也没用,不如听听音乐,或者呼吸呼吸。对于“他人的事”,无需改变也尽少去干涉。已经发生的事实,要全面接受,因为事实最大,没法改变。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真的受影响,真的是“自己的事”带来的烦恼,那么臣服于他,接纳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来,不要试图去驱赶心里的阴影,只要把光带进来照亮它就好了。

情绪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对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当然,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灵”的修行合一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阻碍、困难、荆棘,不是仅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决的,人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或是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觉得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遇见自己,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遇见更好地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4

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两三个小时,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阅读了一番,很多内容还有待空闲时细细理解,深入领会。本书不似其他艰涩难懂,但是要完全理解并执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灵修行书,一个都市白领的故事穿起了一个个我们未曾觉察的真相。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或者得到?每个人都在追去快乐,但是快乐的人那么少,我们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检阅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阻碍了我们的心灵成长,心智成熟。

看完此书,有几点观点让我特别产生共鸣。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书中把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归为:爱、喜悦、平和。而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以我自己浅显的理解来说,就是:"自己能制造跟别人给"这个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乐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别人身上,那么这种快乐是不稳定及不确定的,但我能够自己让自己快乐,这种快乐会来得持久且稳定,人终究还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就像有时候,有些人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各种无聊,四处约人外出热闹;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放在某个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对我笑一下,一天都阳光灿烂,如果他不理不睬,那么我一天都是乌云密布。这种由外而内引起情绪上波动的人,通常过得很辛苦,基本也没什么快乐可言。

而自己对自己情绪负责的人,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丰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扰。我的好朋友嘉曾对我说过:一个人能把自己过得不无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种。这句说对我影响很深,每当我独处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能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这种状态?让自己此刻开心点?当渐渐摆脱"由外向内"时,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期获得"由内向外"的力量。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而能量争夺,书中的解释是: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高人一等……

宇宙万物皆有某种有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无论我们看的见看不见它都在我们周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无形中影响着周边的人、事、物。同样,我们也会吸引这些同频震动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影响我们选择的是我们从小接受到的观念、标准、信念、价值观等,

我觉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别人的负能量影响。虽然还不明白怎样和生命源头产生联结,获得能量来源。但这些年自身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吸引过来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总的还是快乐多于痛苦。

----A(事件)àB (信念、想法)à C (结果)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时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时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这个观念不是在这本书上获得,而是我订阅的一门心灵课程上。本书要求我们"觉察和定静".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念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时候令我们伤心难过气愤的事情,其实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们的看法。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直接导致了我们是快乐,开心,难过。

你掉了100块钱,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啊,只是损失了两天的菜钱,影响不到你的生活,那么你就不会因为这100块钱去痛苦。

换一种心态,你觉得你接受不了,那么掉钱这个行为就会让你烦恼,影响到你的心情。

这种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转变一下思路,或者观念,就可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当我们面对痛苦时,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记住一点,让我们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的看法。

以上几点,是对《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点感悟。篇幅有限,看书也只是囫囵吞枣,书中有很多观点我是很认可的。比如: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爱护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能量震动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以前,我们总觉得,改变一定是要两个人一起,找出问题,共同解决。但事实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们先迈出那一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力量在我们手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5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灵修炼的书籍,看书名似乎就是一本极其枯燥无味的;可此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一次偶遇的一位老人,无意受其的指点,并经过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按老人的要求,又不断向老人弟子求教;终于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喜悦,爱与和平,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

总的体会是:本应该是难懂费解的心理学方面书籍变成了一个通俗易懂故事型书籍,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是一本适合大人与小孩共读的好作品。

读后给我留下最深记忆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快乐与喜悦的区别,另外一个是担心是最差的礼物,可谓是“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故之:

一、让我们用喜悦去替代快乐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而不辞辛劳,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快乐,反而很多更怀念以前清苦平淡的.日子。因为那些财富,地位并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二、让我们用祝福去化淡担心

“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

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须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就责怪,漫骂甚至体罚,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间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其实更多是为家长自己!

现在出现一个个不应该有现象,很多初中孩子仍不敢一个人去楼下买瓶酱油,高中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坐出租车,读大学了的孩不敢一个人去发广告单,从小不敢与陌生人搭讪怕被骗,不敢去尝试新事物怕失败出丑而被嘲笑等等。父母给孩子灌输过于强调面子与自尊、强调安全与自我保护的经验;表面看来是社会太复杂,实际是大人自己不敢也不肯让孩子勇敢去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就是假以爱之名。正如作者所说“担心是最差礼物――是一种不负责的加害行为。

我们不如少点担心,多点祝福孩子。我们不要再以“爱”的名义,不要再去一次又一次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不要一次又一次减少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感,不要一次又一次抹掉孩子创新意识;不要一次又一次让孩子产生对外界产生恐惧,而要让孩子自发拥有走出去的勇气,顺其自然融入集体与社会,快乐成长中拥有更多爱和喜悦的人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6

我一直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书,却让我心态放平了许多,也许不只是这本书的功劳,只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有了真正的变化。所幸,真有了质变,我希望这质变能持续进行下去,让我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老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后来渐渐长大,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己,不要再“蜻蜓点水”!但是,秉性难移啊……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比如说这次学习园运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老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己的过程。自己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但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现在,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现在确实心里很轻松,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希望我能真正的自己肯定自己,不依赖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打击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7

这本书讲的是心理层面的东西,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是在讲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很是惬意。故事中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是张德芬要告诉我们的。

俗话说,每个人的阅历都是一本书,我想,张德芬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她人生的阅历,层层剥茧,我们会看到现实中我们遇到许多不如意。而当我们通过书中老人教导,掌握了心灵成长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能脱茧而出,重获新生,找到更美好的未来。

印象很深的概念是“臣服”,也就是接受已经出现的不好的事实,然后告诉自己不需要它,这是很艰难的,因为不少的人对发生的事情第一反应往往是推卸责任的态度:条件不好、别人不好、这件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结果那些不愉快思绪就像鬼魂一样依附在你的意识中,让你不得安宁,其实这样的折磨更甚于一顿痛打和责骂,有的人甚至让这些想法跟上自己一辈子,结果本来是一时的不痛快却变成了一辈子的抑郁。书上有些方法教导,让我们感到并不困难,一旦逃离这种负面的情绪,我们就会有机会获得新生,人生灿烂的一面正在等着你。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办到许多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

另一个概念“胜肽”我也挺感兴趣,这种由情绪引起在体内自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左右着我们未来的情绪,而“豢养”什么的“胜肽”其实是由我们每个人决定的,如果平时我们乐观一些,那么就有乐观的“胜肽”,久而久之,细胞感受器对乐观“胜肽”有特定的胃口,你的细胞会让你的生理有快乐的需求,这让我想起了于丹教授讲过的两兄弟的故事:一个负面情绪很重,一个很乐观,父母把悲观的孩子关到一个堆满孩子喜欢的玩具的房子,把乐观的孩子关到一个堆满牛粪的屋子,若干时辰之后,父母开门,悲观的孩子对着满屋的玩具发愁,不知该玩哪一样?而乐观的孩子对着那堆牛粪正在挥汗如雨地挖掘,因为他坚信有什么宝贝藏在里面。其实,“胜肽”也好,正面负面情绪也好,讲的不就是同一样的东西吗?快点发现自己那些快乐、正面的一刻,豢养它们,你会更快乐、更成功的!

读了张德芬的书,让我感到人生的根本是在快乐中成功,而这些快乐和成功实际上是你给自己的,除了你,没有别人!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8

丛中萤火胜夜上獠牙,房中呓语敌漫夜幽寂。夭折的泪,褪去了涩味,轻督的叶影成了斑斓的手,那是不由俗物破裂的十月剪影。

十一月初,夜,依偎女孩的人悄然离去。门再次被打开,少了温馨,多了逆妄。破碎的灵魂贪婪地毁灭着无瑕疵的玉器。匕首起,血流不止,被梦笼着的倩儿,霎间惊醒,连迷茫也未曾有机会便身颤惊恐,轻抚凉透的被褥,无望的向后挪动。男子自诩潇洒地甩下一笔钱,转身离去。女孩蜷缩墙角,轻抿腥味,痛在催促着,现实却抑制着泪腺。只有门外卷进地几缕寒风,偶有理会那被遗忘的舌头。空灵的眸掺着空洞,空洞的眸望向香气馥郁的钱。

灰黯的灯光照在残缺的书上。米芒在牢中看完人生中第一本连名字也不知的书。确切来说,是本不完全的手抄,不算看完,少了开头,却异常地刺激着米芒的神经,让她想用短小的舌头去湿润干燥的唇,只是这显然是可笑的。兴许,这书同她一样是个别人不懂欣赏且残缺的美。只不过书中所描述的,她大多不懂,为何要顺服,为何不抗拒,不就如宰杀场的羔羊。似乎她无法将自己与书有所关联,但又如书上所言,她从未思虑过当下,只记得过去的错与未来的死,她早早的放弃了自己。甚至她这辈子就是在为钱而活,为别人的脸色而活,看这本手抄也只在无人的夜,怕面具被撕开,不敢尝试,就怕换来的是她无力阻止的`嘲笑。强烈的不安来自文字的彼端,她连书中的女子也比不上,从未有爱、快乐,亦或是和平,似乎那颗心从未寂静过。直到后来才从狱友口中听来这本书名为《遇见未知的自己》,是牢里前一个服刑的牢犯从外面带来的,虽然带不走了。

对于米芒的服役,成了狱卒饭后话题。这个性情恶劣且多次逃狱的杀人犯也会去劳役,不免让人感到奇迹的迹象。九月初,炎热褪去不多。长时间的劳碌,米芒鼻尖多了涩汗,眼也开始蒙上水汽,却对上了另一个劳累不堪的背影,她身板瘦弱,神态憔悴,早已白发苍苍,老态龙钟。

这夜,米芒哭了良久,抓着一边的被褥哭睡过去。梦中的十月,她轻哼着童谣,带我去看桂花絮絮飘落,越飘越远后哭了。她牵着我寻觅我那飞走的爹。她做着工,买下了我的一个愿。她用身躯挡风,换我一夜无梦。现今她已认不出我。时间轴拉长,梦却破碎成裂片,游丝在记忆中仅剩夜色。那年的十月是个美好的童话,那年的十一月是场惊悚的噩梦。米芒心里的镜子曾被黑布挡住,现在揭开了,如书上所说,这是她处理不了的阴影。

十月末,这是米芒决刑的一天,枫叶很红。米芒在决刑场上又遇见了她,却不愿多看她一眼。米芒却在白色的墙上望见了熟悉的纸,熟悉的笔迹。红色的笔圈出了三个字“我是谁”。米芒嗯哼几声身体不由自主地撞开了狱卒,抢来了枪。

一声轻响,如候鸟展翅划破天空,引起天空淡淡的褶皱,却悄然撕裂了心,凉了眸。她倏地笑了,渗着淡然的了然,释怀的绝望,倒在手掌中。

一声重响,颠覆了方向,看风停了,阳笑了。米芒知道她从未做错什么。自己却已迷失了前方的路,忘记了初衷,忘记了本性,忘记了自己。十月剪影在脑海中徘徊,终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十月,不再见。十月,不再见。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9

学校组织的心理讲座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快从网上下载了下来,但拖了很长时间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一读。最近总是被一些事情困扰,便想起了这本书,一看便不忍放下,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自己不是很明白,但还是觉得收获颇多。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以前也读过几本,这类书总给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其实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其实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女主人公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还是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人人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读了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0

有人说,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在不清楚自己是谁的情况下,却总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结果给自己徒增苦难。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而真正的自己,是不会随时间、空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因此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强者和弱者。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老鼠,那么只有一个结果,成为猫的食物。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区,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汽油的孤单女人在自怨自艾时恰巧遇到一位智者开始。在经过与智者的一番对话后,她顿时醒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智者问女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是谁,因此我们很多人即使在拥有了很多的金银财富后仍然生活得不快乐。

“你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习惯于观察模仿别人,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就会认为是好的。因此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往往吃力地从别人身上搜寻,没有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选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于戴上很多的面具,随时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丢掉了真实的自己。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把目光逐渐从外面的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会可悲地发现,我们并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成为了思想和情感的奴隶,时刻受束于它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会常常在我们善变的想法下催生着不同的情绪,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其实不是它们在变,而是看的人在变,所以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着主观想法臆断,也不能武断,而是要追根溯源,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就像书中的智者所说的: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经过层层包装的礼物,当我们看到它并不华丽的包装时,只要愿意带着耐心和勇气一层一层拆开,我们就会惊喜地看到珍藏在里面的礼物。

当我们迷茫、徘徊时,就停下脚步,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交谈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也学着和“智者”来番对话,真正理解小我与真我。wWw.SXW9.cOm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11

我已经在前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看过这本书了,我觉得特别适合那些都市人群拜读, 这本是我为数不多完整看完的书。

当然,这是一篇我早就写好的读后感了,现在我再继续把她与大家一起分享。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一本灵修指南,对于陷入情绪和习性反应的人来说,能读完这本书,会得到很好的提醒,转念的机会.当我读这本书时刚开始并没有看介绍,所以总觉得里面写的为什么就像是瑜伽,后来书中才一度提到瑜伽精神的灵修.直到最后才看简介瑜伽其实也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场景一:某天早晨,一位快递人员打来电话,向我问地址,我说既然是快递,怎么上面没有写详细的地址吗?那人气冲冲说“你说不说呢,你到底说不说呢?”一大清早的,我还睡醒惺忪,莫名其妙的。

我在想,那个人真的好可怜,一大清早的对待一个没有任何冲突无缘由的人气势冲冲,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有多么的不快乐,心里有多么的不快乐他真的很可怜!感想:所以,当某些人在向别人做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个立场和权力,他经常和别人闹不合,争吵,一副势不可挡的样子,他的生活和内心一定不愉快,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难道他不知道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通俗点讲,那就是你对别人造成的反应和感觉,你的内心喜悦,快乐,平和的能量磁场别人是能感受到同时带给别人积极的。反之,不悦只会让别人远离,一切变得消极和僵硬。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