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网

导航栏

×

用鸿门宴中的成语造句

发布时间:2025-06-18

用鸿门宴中的成语造句(合集五篇)。

用鸿门宴中的成语造句 篇1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

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我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关去,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会被秦朝杀光。怎么办?”

部将听到这些议论,去报告项羽。项羽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就起了杀心,除了章邯和两个降将之外,一夜之间,竟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里。打那以后,项羽的残暴可就出了名。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功夫,项羽就打进了关。大军接着往前走,一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公进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

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不贪图财货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哩。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那时候,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张良不愿离开刘邦,却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三辩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

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玦(音jué,古代一种佩带用的玉器),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个因由走出营门,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说:“我们大王(指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

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剑舞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想杀刘邦,说:“我们两人来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舞。他一面舞剑,一面老把身子护住刘邦,使项庄刺不到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上前问:“怎么样了?”

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

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卫士们想拦住他。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把卫士撞倒在地上。他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地望着项羽,头发像要往上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

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

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就吩咐侍从的兵士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

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当初,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封王。现在沛公进了关,可并没有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灞上,天天等将军来。像这样劳苦功高,没受到什么赏赐,将军反倒想杀害他。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将军担心哩。”

项羽听了,没话可以回答,只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亚父”原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碎,说:“唉!真是没用的小子,没法替他出主意。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就是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终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用鸿门宴中的成语造句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 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大 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

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⑴ 要项伯,以兄事之。

⑵ 约为婚姻。

⑶ 慷慨激昂说假话。

⑷ 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⑸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⑹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⑺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⑻ 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

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⑴ 萧何月下追韩信。

⑵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⑶ 假王真王。

⑷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用鸿门宴中的成语造句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五、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x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第七步:小结。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