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网

导航栏

×

植物学实习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07

植物学见习报告其一。

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写实习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次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优秀的实习范文是什么样子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植物学见习报告其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正能量句子 www.277433.COM)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小编推荐

报告精选: 植物学见习报告范例


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实习是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人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写实习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次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最近是否在寻找一些优秀的实习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报告精选: 植物学见习报告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xx年7月13日,结束了泉州、厦门站的动物野外实习后,我们来到了南靖和溪,由孔祥海老师带队,开始了这次的植物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

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出发,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公路认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

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实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南靖和溪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所采集的160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目有所认识。到现在,我还记得种子会粘人衣服的鬼针草,属于百合科有着好听名字的吉祥草,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有药用作用的积雪草,天南星科的名符其形的一把伞天南星,跟姜长得很相似的高粱姜……

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南靖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

2.要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3.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在南靖实习期间,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总之,这次野外实习真的很有意义,使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报告分享】 植物学实习报告(篇一)


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实习是大学生通往职场的第一步,写实习范文是在实习的基础上完成,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习材料进行总结分析。那么如何写一份实习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分享】 植物学实习报告(篇一)”,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透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透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资料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构成高大乔木。

2、2实习资料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资料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资料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回到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此刻,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明白,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之后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透过与身边同学的比较,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就应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透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能够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之后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之后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必须会更多。

4、比较学习、群众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透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能够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群众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忙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齐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群众的温暖。我觉得,群众学习气氛比较简单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群众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应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好处。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向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向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之后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以前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此刻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此刻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能够明白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一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齐打篮球一齐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但是到此刻都没搞懂就是了……期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期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比较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齐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十分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应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就应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应对面的交流代替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个性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最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群众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但是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务必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善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推荐: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思考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能够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明白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就应抱着爱惜的情绪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推荐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资料。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十分重要的资料,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就应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就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资料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就应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期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

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群众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推荐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期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善起到一点帮忙。

植物学实习报告壹篇


一般来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实习是对于学习成果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方式。书写【岗位】写实习范文是实习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优秀的实习范文是什么样子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植物学实习报告壹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优质报告] 植物学见习报告之三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实习是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的一个过程。写写实习范文可以给我们以后的的工作进行指导,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好的实习范文都有哪些内容?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报告] 植物学见习报告之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

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实习内容。

xx月xx日上午从xx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xx月xx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xx月xx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

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沟囊蹲尤喙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沟闹匾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

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

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

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

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报告参考: 植物学见习报告精选一则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实习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写写实习范文一定要明确内容主题,要有重点,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样的实习范文比较清晰明了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参考: 植物学见习报告精选一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实习小组分工

组长:李景川

组员:刘亚香、李菊阳、刘科、刘晓贞、禄健、陆园、罗标、李光平组长负责协调和管理全体成员的行程,安全以及协调组内的实习工作的分配合作,保证本小组的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组员在本次实习过程中认真完成各科老师布置下来的实习任务,服从实习老师和组长的分配与调度,与本组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全程实习。

二、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及与人协作的能力。认识施秉县云台山地区植被的主要特征及分布规律,对该地区常见的植物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掌握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方法,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植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通过观察、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和种。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

1、7月6号上午xxx

2、7月7号xxx国家地质公园(徒步云台山)3、7月10号回贵阳、11号整理实习资料

四、实习主要内容

(一)黄平飞云崖

飞云崖作为黄平最为著名的景点,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奇丽的自然景观,散发着贵州特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观光游客和文化研究者。我们来到飞云崖已经是下午了,不过看到如此郁郁葱葱的森林,我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投入这大自然的怀抱.

①地理环境

黄平处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最高峰在西北部纸房的轿顶山,海拔1367.2米,最低点位于东南角的清水江畔镰刀湾,海拔为519米。云贵高原的地质构造形成这里山、丘陵、河流、溶洞、峡谷、坝子等地形地貌,地形北部为武陵山的余脉,多为中低山,坡陡谷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境内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雨热同季,适宜林木的生长。

②种质资源

共有137科392属7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银杏、银杉、红豆杉、水杉等,二级保护树种有台湾杉、福建柏、翠柏、香樟、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金银花、榉树、喜树、香果树、杜仲、伞花木、十齿花、马尾松、金钱柳等。主要植被以亚热带阔叶林和马尾松纯林为主的森林类型,分布在全县十四个乡镇,目前朱家山、大湾山等局部地带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分布,其它地区的植被均为次生植被。

(二)、苗岭国家地质公园(云台山)

(1)概况

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城北十三公里处,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

该风景区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面积约二百一十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一千零六十六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整个地势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水热同季,气候温暖湿润,素有舞阳明珠之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具有季风性、高原性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和湿润,太阳辐射弱,日照时数少,年总辐射每平方米3538兆焦耳,日照时数1197小时年平均气温14℃16℃.来到云台山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爬山,那石梯子简直就是成直角,上坡不容易,下坡更困难,腿直接就是抖着下来的。

云台山受人为破坏较少,因而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群峰鼎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怪石崛起,加之溪水清澈,植被茂密,已被列为贵州省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寻幽的旅游宝地。

山上植被完整,现存木本植物58种、143属、340科。其中,红脉械、穗花杉、红豆杉、八卦木和深山含笑,系国家级保护植物。具有观赏价的奇花异卉,种类繁多,随处可见。野生动物有猕猴、野牛、锦鸡、麝、麂、飞虎等,飞虎毛如金丝,双目炯炯,红宝石。

云台山薄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山体底部优势种为灯台树,灌木有,香叶树,川钓樟,楼梯草,冷水花,劲草,苎麻,合欢,朴树,响叶杨,野扇花,刺秋,秋海棠,楠酸树,鹅掌材,黄精,中上部以鹅耳枥,匙叶栎为主要种,山顶部土薄,山顶部还有松树,金发草,云贵鹅叶栎毛黄栌。属喀斯特地形风貌,主峰海拔为1064m。独峰突兀云霄,四面悬崖峭壁,而山顶平坦,古柏环抱如云,云雾缭绕,故名云台。云台山的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总体上分为针叶林、常绿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林主要分布在山顶。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山腰以及附近邻山上。常绿落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脚。在林下有莺尾群丛、冷水花群丛等。云台山地区的针叶林,马尾松一油茶一铁芒箕群落分布在施秉县白垛乡大庆付对面的马尾松林。该群落,其地海拔980多m,属于黑冲风景区。其外貌呈翠绿色,林冠疏散,层次特别分明,明显地划分为三层,乔木层该层主要以马尾松,为建全优势种。

(2)植物种类及测量方法

主要观察植被

植物分类依据:花、果实、叶互生还是对生。

①樱桃花:蔷薇科,叶子边缘有锯齿,单叶,有典型的横型皮孔。(蔷薇科:多具托叶、萼片、花瓣均五数,雄蕊多数,聚合果,核果或梨果。常见有蔷薇、月季、悬钩子、草莓、梨、苹果、桃、杏、李、梅、樱桃、绣线菊等)

②天门冬:百合科,单子叶植物,中草药,花瓣是3的倍数。(百合科:多为草本,花3的倍数,子房上位,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如贝母、葱、天门冬、铃黄精、百合、麦冬等。)

③香叶树:樟科,叶互生,搓有香味。(樟科:木本,具芳香,叶互生,花瓣6裂,裂片两轮排列,花药瓣裂,果内含1枚种子。常见树种有樟树、山胡椒、肉桂等。)

④楼梯草:茎肉质,叶互生。

⑤苎麻:苎麻属,属荨麻科植物。其中苎麻分成白叶种及绿叶种.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地下部分由根和地下茎形成麻兜,可活数十年,茎丛生,背有茸毛,叶广卵形或近圆形叶,背面密生白茸毛为白叶种,而无白茸毛称绿叶种,单性花,雌雄同株,复穗状花序.

1.测量方法:样方法

2.样地选择的方法:选择样地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种的分布要有均匀性。

(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3)环境条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

3.样地的形状:大多采用方形,又称样方;除此还有样条,样线,弱圆等。可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具体选择。

小型样方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调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为防止出现闭合差,在森林调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其方法是由中心点定出距离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两个点,然后从这两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边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

4.样地面积

规格:20mx20m

分为5x5共8个小样方

样地数目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样地的数值,才比较可靠。为了节省人力与时间,考察时每类群落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3~5个样地;所有样地应依照顺序进行编号,以免混乱。

地形条件山地土壤条件黄壤,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种类组成:乔木灌木草本大明松种常绿阔叶林。在这一区域内,调查植物类型和组成结构,并量取各类植物的树高、枝下高、胸径、冠幅。

树高指树从地面到最顶端间的垂直距离。枝下高指树第一棵枝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冠幅指树冠外缘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一个圆面积记录3.14r2形式,单位㎡。

胸径指树离地1.3m处的直径,单位cm.采用围尺测量。

由于条件限制,树高、冠幅均采用目测方法,枝下高部分目测,部分实测,误差在所难免。最后详细记录所得数据,并处理所得数据,求出其平均值,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一般优势层能较好地反映外界环境,其他层则更多地表现出群落内部环境。层是群落的最大结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类型位置。群落调查一般均以层为单位分别进行,森林群落一般分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小灌木)层、地被层四个基本层。每层内若由一些不同高度,乃至有不同生态特征的物种构成时,通常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层。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层外植物(或称层间植物),单做记载。

结果统计与分析

(1)分析群落各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数量特征,比较不同类型群落数量特征的差异。

(2)计算群落各层中不同植物种的重要值,根据重要值大小分析不同种类在该层及群落中的重要性及形成原因。

(3)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

五、实习心得体会

这一路的实习,白云山之游,如今还一幕幕得印入眼睑。到实地进行考察,确实能将我们从书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来。我们对云台山的自然植被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从当地植被的覆盖情况情况中了解环境人们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当然,我们还能通过调查过程,对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一些植物调查的专业术语,比如:胸径,冠幅,枝下高等等,认识了更多的植物,初步掌握了一些野外植物的一些主要鉴别特征和这对于本科生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爬白云山,高九百多米,我们班全部的人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看到了最美的风景;炎炎夏日,我们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实习有了很好的收获;离校在外,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我们坚持,团结一致,我们的实习圆满结束。

【报告分享】 植物学实习报告1篇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先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实习是检验我们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的差距的一个重要方式。写实习范文可以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让我们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差距。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实习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告分享】 植物学实习报告1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2023报告推荐 植物学实习报告精选


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职业生涯的起点往往是我们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写写实习范文一定要明确内容主题,要有重点,有自己的想法。在写实习范文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报告推荐 植物学实习报告精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

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实习内容。

xx月xx日上午从xx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xx月xx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xx月xx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

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沟囊蹲尤喙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沟闹匾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 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

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

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

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

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热搜报告] 植物学实习报告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实习是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人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写实习范文可以将这次实习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借鉴。哪些好的实习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搜报告] 植物学实习报告”,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实习的目的:

(1)掌握常用的常见科120种常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中文名、所属科

(2)强化韧劲、磨砺意志

(3)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习的意义:

认识了常见的15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所属科与中文名,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 实习的时间和地点

地点:吉林市马虎头山左家自然保护区

时间:20xx年6月21日至25日

三、 实习的内容

(1)对野外植物的识别,包括归属的科与形态特征

(2)压制标本的方法、注意事项、植物的保色等

(3)写实习报告

(4)老师考察学习的情况

四、 实习的体会

6月21日,我们各小组分批在校园内、校园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们离开了学校到马虎头山跟随老师一起采集。在山上我们开始一次论理联系实践的活动。

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挖植物、标序号并进行记忆。认识了一百多种常见植物,并从植物的特征等区分了外形较相似的物种,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了基础。有趣的实习活动使我们学习并快乐着。

在马虎头山上,我们艰难的往上爬,寻找着每棵具有特点的植物,然后老师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好学的同学们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负责采样品,有的负责贴标签,有的负责记录…..植物各种,我们时而闻气味,时而观察花序,时而比较果实和叶子;平常人看来是一棵棵野草,在我们眼里却是一个个宝贝,她的科、种和特征都被老师们描述的淋漓尽致!

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不怕爆烈的太阳,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种虫子,不怕长途跋涉的辛苦,我们互相说着话、互相关怀着,想想李时珍,我们这些又算什么呢。为着更好地辨别各个物种,为了能学的更多,我们谁也没有怨气过!最后我们爬到山顶了,虽然都已经汗流浃背,但成功的喜悦冲淡了我们的疲惫,大家一起吃着、玩儿着,很是开心。

在短短的一周实习中,我们感到时间的匆忙,在稍纵即逝的光阴里,我们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药学领域下做出贡献呢?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活动都是按组各自进行,紧张但十分有序;学习中我们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中我们认识到经验继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老师和工具书,我们会一直手忙脚乱!

在数不胜数的植物中,我们遇见了非常漂亮的花、草,在强大的生态自然里,她们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伟大啊!我们,一棵等待进化的小草,正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实习让我们开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学不完的书。

[报告借鉴] 植物学实习报告之一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实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是我们从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写实习范文可以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让我们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差距。优秀的实习范文是什么样子的?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报告借鉴] 植物学实习报告之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实习感受

转眼间,一个星期的植物病理学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实习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回忆起来,实习的日子还记忆犹新,而我们也收益颇丰。

三次的外出实习令我们大开眼界。在教室里永远也学到真正的植物病理,必须要走到田地中去,参加实习,才能在实习中得到真正的充实。而这些外出实习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从病害常发生的环境,采集病害的方法,压制植株标本到实验室里的病害的鉴别,还有标本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每一步我们都在亲自实践,每一环节我们也都有不同的体会。而最深的感受就在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必须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实践里面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课本的东西是别人总结的,一种病害它的特征它的危害单靠文字的描述和和几张图片并不能令我们学的真切和深入,而一次外出的实践,自己亲眼的观察,亲自的采摘,亲自的总结,才会令我们印象深刻,令学习更加深入。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的专业知识很多还不及当地农民,令我们羞愧的同时,这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将来要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结合,并不时地去请教老师,请教农民朋友,并使自己做出深入的研究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这次实习我们都感到很充实,但外出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我们所认识的病害种类也十分有限,这一点我们也感到十分的'遗憾,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山区或其他地方的农田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另有一点遗憾并且很惭愧的是在外出实习中发生的一点小意外,坐公交车这件事情也使我们受到了文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这使我们十分的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行为并没有体现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也将自己的安全于不顾。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严重的缺点,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也会牢牢记于心中,今后不会在做出类似鲁莽的行为,在自己今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次实习安排在了各门考试频繁的阶段,大家在实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复习,很多实习的时间都用于背书了,希望以后的实习能排在时间宽裕的时候,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习,也会研究的更为深透。

二、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主要分为:病害植株的采集,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

1、病害植株的采集

这次实习我们共外出三次,分别去:毛庄,森林公园和农大第三生活区。病株的采集让我们亲眼了解了常见病害和发病植株的各种特征。像是去毛庄我们认识最多的便是小麦。文老师更是亲自深入田间并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各种病害植株的鉴别。像是小麦赤霉病麦穗上会有粉红色粉状物且麦穗多比正常麦穗发白,这让同学们在找的时候更加容易。大家的积极性也十分高,都分散的去寻找有病害的植株,遇到不懂得都积极的去问老师,而文老师也十分耐心的为大家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

2、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对于含水量少的标本,我们组采取集随采随压制,保持了标本的原形;对于含水量多的标本,我们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后,再进行了压制;同时,我们对有些标本进行了可适当加工,如标本的茎过粗或叶子过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压制,防止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而变形。有些全株性的标本,将标本折成适当形状后再压制。在前期标本材料整理过程中,为避免压制的标本变形,并使植物组织中的水分易被标本纸吸收,标本夹好后,我们用绳子将标本夹捆紧,放到干燥通风处。每天勤换标本纸,使标本尽快干燥,以保持原有色泽,并避免发霉变质。干燥后的标本移动时我们始终十分小心,以防破碎。对于茎秆、枝条等粗大标本,我们放在宿舍通风处进行了自然干燥。然后又进行了标本的分类,并利用我们从图书馆借的大量书籍对标本进行了鉴别,共鉴别了34种植物。

3、玻片的制作

这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我们从一些病害比较严重的植株上挑去菌落菌丝及孢子并将其分散在滴有蒸馏水的玻片上。压片是个技术活,经常我们压了几次都还有气泡,后来陶家顺从中找到了技巧,我们一同学习,技术也娴熟起来。封片也算比较难,还好都还做得不错。这个过程全组都认真参与,最终也做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4、病原物的分离

这个过程是我们认为最难但最有意思的过程。我们以前的实验中也用到过几次培养基,但做培养基还是第一次,全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一心,成功的做出了NA培养基,看着从最初的一些原料变成了一个个凝胶状的培养基,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再做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时,大家更是认真仔细。由于是最后一小组,我们组的成员都认真的观察了前面几组做实验的过程,并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由毛培和韩钊杰在无菌室中进行操作,由于看了多遍实验过程很顺利的完成了实验。但其中病原物小麦纹枯病的分离可能由于灭菌时间长并没有成功,我们又重新做了一次,做的是玉米斑病,这一次很成功。另外,我们组还额外做了病害植株的保湿,最后也十分成功。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了很多实验的技巧和很多专业的知识,收获十分大。

经过本次实习,让我懂得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上学来的,还要深入田间,了

解病害的基本情况。此外,明白了病害的发生不仅局限于病害的发病情况,还与田间管理有关。“书上得来终觉浅,不若田间半日长”,深深地的让我理解了田间了解病情的重要性,只有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理论,以“田间知识”为拓展方向,才能做好植物病害这一大课题,才能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当然,随着植物病害防治的进步,病害也在不断进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彻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而在于将植物病害,充分的、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极高的提高农业产率。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农业上来讲,“一切的病虫害,都是纸老虎”。只要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田间知识,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采取“两手都要抓”,以消灭植物病害为目的,以有效控制植物病害为基础,争取以植物病害消灭于萌芽状态为崇高理想,为中国农业做贡献,为老百姓谋农业,彻彻底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块。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为这一理想,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实习在同学和老师们的汗水和勤劳中结束了。作为我们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次实习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农安工作者道路的艰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将学习和实践联系了起来。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学以致用的好处。掌握了正确地描述一些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了对一些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了一些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了解了植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所致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区别,并掌握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诊断的一般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一些预防措施,我们不能根除病害,但我们能认识病害规律后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同时,通过这次实习,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植物病理学的实习主要是采集病害植株,在还没有采集之前,我以为采集植物应该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开始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病株的采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我深刻体会到“经验”对于农安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缺乏经验的我们,在经过病害植株的时候,完全视为不见。而老师经过的时候,就可以轻易的发现,当提醒我们它是有病的时候,我们才蜂拥而至地去采集。我经常会将虫害叶子拿给老师帮忙认,她看一眼就知道这是虫害而并非病害。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到,“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只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农安工作者来说是不足的,农安工作是一份重实践的工作,还应有充足的实际操作来充实自己,而“经验”就是最好成果和工具。

实习中,每一个环节,自己都亲身经历过,所以知道每一步都是多么的不容易。长途跋涉的采集过程、操作细致的鉴定步骤、费力繁琐的标本制作,可以说辛苦的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耐力的过程,而当我们见到病株的时候、鉴定到新的病原物的时候,成功的喜悦也是难以言喻的。

以前在书本学习的知识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很极好的验证。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是植病诊断首先要分清楚的事情。经过这次实习,我意识到在接触病害的时候,特别是没有病征的病害,我们应该把把想象的空间放大,不能单纯以为无病征的就是病毒病害,因为譬如气候等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状和病毒的病状非常的相似。

鉴定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是最难的。挑取病原物是很有讲究的,挑针的力度把握要合适,用力太轻无法挑取病原物,用力过猛不仅挑不到病原物,还有可能连寄主的组织一同破坏掉。针对比较干的叶片,可以在病原物的部分滴少许水,这样可以提高挑取的成功率。另外,制片的时候要保证载玻片上的病原物没有其他病原物的污染。用显微镜的时候,不能急,应该慢慢调试。在参考书籍的选择上不宜选年代过久的鉴定书,因为随着植病的发展,很多属名或者病原物的名称等都有少许的改动,特别是在无性和有性阶段不同上,所产生的名字也是很多的,这给我们的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得,但也要求我们要分清其无性和有性阶段。

压标本是很繁琐的一个过程,一定要有耐性。标本一定要干,否则就会发霉,可以带标本到日光充足的地方晒,这样可以有效地蒸发水分。不过,最有效的还是换纸,换纸讲究的是一个“勤”字。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充分体会到水分给标本带来的损害有那么大,所以换纸没有很勤。后来在老师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标本中,前期的可能有少许的发霉,但后期的标本会有很大的改善。

[热搜报告] 植物学见习报告(篇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实习可以带给我们许多职场经验,写实习范文是我们实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写实习范文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报告] 植物学见习报告(篇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收获

通过三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农博园,南山公园,岱王山),与植物的近距离接触。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中,对植物的分类及辨别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植物的不同形态吸引着,让我记忆尤深。现在我将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现出来。

四、实习心得

在这短短的几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烟台的风光。从这几次的实习中,我们收获颇多。

猜你喜欢

更多>